“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近年来体现顶层设计的大手笔,而倡议中五大共建重点之一,资金融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王洪章先生就曾明确表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大行责无旁贷!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如何切实有效地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毫无疑问,建行的成功经验最值得学习。日前,建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任冬艳女士向《时代财智》的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洞见。
新加坡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现场,政商云集,精英荟萃,各种见地思维碰撞。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新加坡分行总经理任冬艳女士位列嘉宾之列,面容姣好,身材高挑的她,中英双语侃侃而谈,充满见地的观点给人留下深刻映象。任总从国际经贸环境、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建行的实践经验几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实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的资金融通。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
“其实现在‘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有一些小的调整,过去叫‘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现在叫‘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这赋予了‘一带一路’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任总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后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策略,“一带”其实连接了六大经济走廊,分别为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在这“六廊”上要实现的是‘六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和网路的互联互通;而‘多国多港’体现的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进来,并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推动一批重要港口的建设。
任总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建立一个非常广泛的连接网络,其中东南亚、南亚、中亚都是重点,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中,在东南亚和中亚存在非常大的商机,但这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所以在这个领域中国和沿线国家有非常多的合作机会。
“30多年前中国的基础设施非常差,在这30年中,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以交通而言,高铁、飞机、汽车和地铁早已普及,形成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中国拥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产能和资金,在这个人力和资金投入相对集中的领域,可以和东南亚的基建市场互补。”
建行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建设银行”,顾名思义,就是为“建设”而设立的银行,其前身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1954年10月1日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为中国的重大基建项目融资服务,比如预算管理,拨款,项目的评估和后续支持,这些都是是建行的主业,也是半个多世纪来传统的优势。
在战略层面,建行对“一带一路”倡议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资料显示,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建行不断加快海外机构布局拓展、多功能牌照获取、产品创新优化、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多维度、成体系的构建全球金融服务网络,全面推进“综合化、多功能、集约化、创新型、智慧型”五大方向转型,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据了解,目前建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储备268个重大项目,遍布5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共计4660亿美元,主要涉及电力、建筑、矿产、交通、油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覆盖。
建行从总行的层面,不仅和丝路基金(SilkRoadFun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进行战略合作,去年4月份还跟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ingapore)签署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合作为在本地注册的中新企业投身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立足新加坡,辐射东南亚,助力中新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今年4月总行在新加坡设立了两个总行级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私人银行中心,将会发挥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与承载力,进而为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的铁路、港口、航空、交通物流、能源、信息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及服务, 为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高净值客户提供私人银行和资产配置服务。
目前建行也从新加坡走到周边国家,未来将在东南亚和南亚投放3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安排。“总行还把我们的经营范围拓展到7个国家,除了新加坡之外,还有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在这7个国家内的东南亚区域,我们会根据具体基础设施项目需要给当地机构金融支持。”任总介绍说。
通过战略转型打造先发优势
“一带一路”的经营环境相较于国内有较大的区别,建行又是如何因应的呢?
“建行在新加坡本地经营19年,资产结构非常优良。我们在市场不太好的情况,也实现了非常良好的增长,因为我们不断地实现客户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这让我们在行业中能够走在前列,”任总表示。
目前,建行新加坡分行初步完成战略转型,这进一步强化了建行在“一带一路”上的先发优势。
建行新加坡分行战略转型的第一个方向是“打造一个新品牌”,致力于为对公业务顾客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服务,“以前是针对客户,公司部做公司部的业务,资金部做资金部的业务,投行部做投行部的业务,现在我们是为客户量身定做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例如在投行领域,我们过去十二年一直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认可具有IPO主理商资格的唯一一家中资银行,我们致力于有机地将国内和国外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结合起来,并对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建行新加坡分行转型的第二个方向是“突破一个新领域”,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就是一个例子,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亚洲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会集聚到这里。建设银行是国内第二大银行,拥有众多的私人银行客户,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中资出海,建行可以充分发挥业务优势来为这些背景的高端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
“第三个转型方向是‘培育一个新优势’,培育建行在人民币以及其他币种方面的资金业务优势。2015年我们现实了人民币产品的创新,2016年8月在新加坡成功发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人民币债券’,发债成本低,认购率高,”任总表示。
这是建行新加坡分行在本地市场首次发债,同时也成为新加坡政府宣布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以来,在本地发行狮城人民币债券的第一家银行机构。这次发行的债券为10亿元两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3.25%,吸引了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澳大利亚、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的踊跃认购。
金融企业如何管理风险
“一带一路”本身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项目,沿线几十个国家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法治环境各不相同,金融企业如何管理风险是一个现实问题。
对此任总认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从风险管理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就是国家风险的考量。在新加坡经营,因为环境成熟,风险是相对恒定的,但是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和市场,就要重新评估其经营风险了。比如东南亚和中亚一些国家政府更迭比较频繁,不同党派的领导上台后,原有的政策是否能延续。
第二,现在基础设施项目类融资,是针对项目的融资,这个和针对客户的融资有区别,客户融资是看客户和企业的经营行为,而项目融资就要看项目本身的风险。比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跨境项目管理的规则差异,会影响进度。国内可以加班赶进度,但国际项目不一定允许加班,项目有可能因此误期或失败。
此外金融企业对于对风险的识别,监控,承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段都不一样。比如在经济走势向好的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周期会是上扬的,风险把握就会持更积极的方式;而在出现危机的国家或经营下行的周期中,企业、银行和政府都有困难,有大量的债务需要承担,经济预期时会比较谨慎,那么银行的风险管控就比较保守收缩。
“国际合作应该是各方秉持互利互惠的心态,最好在政府层面有所保障和参与,减少国家和政策层面风险。其次两国商会的推动作用也很重要,商会可以把一些人脉资源汇聚,形成一个商业网络,共享信息,共担风险,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了解当地法律税收方面的知识。”
任总还谈了对新加坡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相应的角色的看法。
“新加坡在经济上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社会管理体制,政府治理,人才培养方面都世界领先。新加坡政府对一带一路很支持,G to G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新加坡因为天然资源的限制,未来的重点还是放在服务业,这和“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互补效应。此外新加坡作为一个亚细安成员国,长期在本地区经营,所以对本地区的情况更为了解,在商业文化上有优势;还有就是新加坡的法律比较健全,国际声誉很好,未来的合作有保障。在人才方面,新加坡实施双语教育,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国拥有硬实力,资金和人力都充裕,新加坡有项目管理和磋商的的软实力,所以软硬应该结合,强强联合,实现双赢。”
“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许多挑战,有些国家对此也许还抱着不同的看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曾指出,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出发点也是要实现合作共赢,希望把经济实力输送出来发展沿线各国的经济,相生共长。不同的国家虽然体制文化不同,但民心是相通的。”任总最后以这段分享结束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