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沙赛结束后,5月1日,白千卓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长长的感悟——真·不后悔。
其实来到新加坡之前,我并不经常锻炼,连5公里都跑不下来。担任国大MBA亚沙赛队长,我最初也没想过今年我们能筹集到6,000新元来捐助慈善,更没有想过我们可以得到这么多的企业赞助。
出发的时候,我不知道坚定从何而来。但是亚沙结束之后,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亚沙让我的MBA这段学业旅程,没有遗憾!
第一个给我回应的是韩国同学Son Junyoung,然后是日本同学Masami Munihera(我的Learning Partner) 。
“Kelly, I wanna see the desert, count me in!” ,我还记得那个早晨收到他们的WhatsApp消息的时候,我感觉一直冲着宇宙的呐喊的自己,终于得到了回应。
接下来,组队的速度快了很多。经过了几轮调整, 我终于拉起来一支12人的队伍,以及若干观望待定选手。
考虑到回国参赛期间WhatsApp会“挂”,我们从开始就使用微信(顺带在非中国同学中间推广了微信)。
同时,由于组委会的大部分文件都是中文,可以通过大陆以外院校(如HKUST)联系,互助共享翻译。
另外,很多毕业工作的校友档期难以确定,队长要有临时掉期的心理准备和预备方案。
最后,筛选队员时对亚沙体力挑战要求要有正确的预估。
尽管有赛事安全和物资方面的保证,但亚沙绝对不是一场旅行,日行60里沙漠山丘对队员的心理和身体都是巨大的挑战。
进入沙漠后,前后可能相距几公里,队友之间也很难相互照应,每个队员的个人身体素质都必须有所保证。
其他的,关于调动团队积极性和安排集训,要看队长和全队的投入。
而Sophie作为第一个提出为公益而跑的队员,用巨大热情感染了我,同时她利用自己的人脉为我们联系到了《联合早报》和《新明日报》两家媒体。
还记得彼时我和Chloe仍然在实习,她公司的电脑没有中文输入,我工作的地方外网有限制。但是我们三人电脑、手机切换着沟通,分头咨询校友,约谈基金会组织,接近媒体报社,筛选捐款平台,讨论募捐主题,撰写号召募捐的双语文案。
在新明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很难相信居然在实习、考试、上课、准备比赛的空隙之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从3月9日萌生公益初心,到在新加坡募捐平台gogetfund落地,仅用了5天。
有趣的是,第一学期最喜欢的课是韩国教授Prof Jo的微观经济学,而这一次募捐我们实实在在应用了一把“锚定效应”。
我给教授写了封reflection感谢信,教授说要把我们的故事用到明年的教案中。又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竞选Social Impact Club 主席落选,但这一次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impact,足够令我骄傲一阵子的了。
随着为赞助商设计旗帜,贴纸,横幅的不断投入,我经历了从“只是试试”到“执着”的心理变化。
没有企业回应的时候,我焦灼过,怀疑过。但是赞助商实实在在的认可,最终证明了我们的专业和高效。
直至从新加坡启程的当日(4月27日)上午,我们仍然在接受校友Patricia的馈赠,不仅使我感到幸运,也为自己是NUS MBA而骄傲。
整个过程中,我们运用marketing课上所学,去应用MP Camp学到的 “balance of task & relationship”,真正打磨pitch技巧,在碰撞中和有趣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系,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很快的,鞋里充满了沙子。
其实我们到达第一个checkpoint点的时间并不晚,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我的失策,多花了些时间补充体能。
我希望剩下的队员能在一起前进,故又多花了一些时间等待彼此,造成从第一个打卡点出发比较迟。
在比赛环境毕竟有竞技心态,调整速度去追赶,反而消耗了更多的体力。
沙漠里脱水速度奇快,嘴唇很快干裂。由于风沙刺激鼻腔,鼻涕分泌的也很快,只能用口腔呼吸。
Chloe生理期第一天,体力比平时要弱,吃了止疼药继续和我坚持。
我们的帐篷搭的好,也惨遭暗算–睡到凌晨时分,一股妖风过境,沙被吹进了帐篷里,从此“亚沙一次,沙有一生”。
我觉得,目标和使命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