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从事公益慈善工作四年半了,对于新加坡在公益慈善方面的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久前,随中国基金会领导人访学团考察,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认识和感受,也引发了我的如下思考。
高瞻远瞩:新加坡政府的领导人素以战略眼光享誉国际政治舞台,他们对于公益慈善的深入理解和顶层设计,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对于本地的非营利组织,政府视其为打造包容社会的共同建设者,而不是对抗力量。在首届亚洲慈善峰会致辞时,尚达曼副总理表示:“积极的政府和积极的公民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政府站在建设全球城市(Global City),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而不视其为麻烦制造者。经济发展局于2007年设立国际组织计划办公室,为国际非营利组织落户新加坡提供种种便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各司其职:新加坡有多个政府部门管制(更确切地说是服务于)非营利组织,如:慈善理事会(COC)、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社青体部,MCYS)、经济发展局(EDB)、社区发展理事会(CDC)、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VPC)等。表面看上去有点复杂,实际上由于他们之间有很好的分工,各自的责任十分明确,所以无须争权夺利,而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为建设公民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降低门槛:在新加坡注册慈善团体的程序公开透明,要求明确。回馈及时,一切手续在网上即可完成。设立慈善团体,并没有注册资金的最低要求。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慈善是富人专利的固有想法,为全民慈善创造了可能性。
相信市场:新加坡政府充分相信市场选择的力量,因此对于慈善团体的监管,既没有行政开支比例的限制,也没有捐赠支出比例的要求,更没有工作人员的薪酬上限。令中国民政部门头疼不已的管理难题,就这样被新加坡政府化解于无形了。
灵活务实:政府非常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不搞一刀切,不给非营利机构增添负担,例如:年审实行分级指导原则,把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分为慈善团体和公益机构两大类,又按其收入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级,分别执行不同的年审标准,只须在网上申报即可完成。
财务激励:公众向公益机构(IPC) 捐款,可按捐赠的2.5倍实行税前抵扣;任何人给大学和研究机构捐赠,政府会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给予接受机构1至3倍的资金配比。其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十分明显。
非营利组织的心态与能力
财务支持:社青体部设立4500万新元的专项基金,用于慈善团体的能力建设;经济发展局在东陵为国际非营利组织建设办公区,并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出租;市区重建局推出社区和体育设施计划,使非营利组织有能力在租金昂贵的黄金地带设办公室……这些优惠措施令来自中国的同行感到既新鲜又羡慕。
共存共荣: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在新加坡同时并存,互不冲突,相互补充。从古老的宗乡亲会(福建会馆)到现代的社会企业(商联中心),从专业的救助者(曹氏基金会)到新概念的倡导者(亚洲社会创投交易所),从政治人物创办型(新加坡国际基金会)到家族创办型(连氏基金会),从内生外衍型(国际厕所组织)到外来内衍型(世界未来基金会),构成了一幅百花齐放的绚烂图景。
良好心态:在与参访机构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新加坡的非营利组织普遍具有平和、积极的心态,不抱怨政府、不排斥同行、没有唯我独尊的想法,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相比之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牢骚和怨气似乎多了些。
专业能力:曹氏基金会的乐龄康复室内,有一幅自行绘制的图解,清晰地告知乐龄人士如何做康复操;商联中心自行开发了一套评估系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测评求职者的伤残程度,以便为其安排适合的工作;东北社区发展理事会的咨询室,有前后门的设计,既保障了咨询者的个人隐私,又保证了社会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反映了新加坡非营利组织的专业能力,而这恰恰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价值所在。
人才梯队: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社区培训、专业课程、在职进修、跨界研究、访问学者等;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业背景多元的人才梯队,这其中既有从政府或商界退休的资深人士,也有职业生涯转型的中年人士,还有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更有按照市场价格招募的专才。对于人才市场的应聘者,只有专业要求,而无薪资歧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中国一直关注着新加坡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首届新加坡-中国社会管理论坛上所说,“(新加坡)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探索了一条植根东方传统文化、充分融合现代文明的社会管理之路,打造了政府稳定、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的包容性社会。
怎样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怎样处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怎样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这些都是社会管理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对此,新加坡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积极探索,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其成功经验(或称模式),在我看来是六个字:“信得过、离不开”,即:政府把非营利组织视为合作伙伴,目标一致,各尽其职,认为信得过;非营利组织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扎扎实实地解决社会问题,让政府觉得离不开。
作者,陆波,新加坡世界未来基金会秘书长、管理学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