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东京:强势难拾

9834
0

日本首都东京—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总面积达到215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等领域的枢纽中心。

  多年来,东京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时至今日,多个有关金融中心的调查报告均显示,东京都“死守”在前十行列。

  伦敦金融城从2007年起每年3月和9月公布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2013年9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14)报告显示,东京排名从上一期第六上升一位。该份报告的主要作者Mark Yeandle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还透露,东京在即将于3月发布的GFCI15中的排名还将稍有提高。“2013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也显示,东京位居第三,但香港排名的上升令东京在2013年首度被挤出全球金融中心前三。

  30年前的辉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发光,并向伦敦、纽约这样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靠拢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日本人应该更愿意让这个城市回到30年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逐步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到80年代中期日美货币委员会成立后,推动了东京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其金融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发光。

  当时的东京呈现一派令人艳羡的金融“盛景”。1976年至1991年间,东京市场日元对美元外汇成交量增加了60多倍,而其他货币的外汇交易也增加了4000多倍。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同年,日本的长期资本输出额由1984年的800多亿美元增至129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与此同时,1986年,外国公司开始取得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证,并参与股票市场交易。1987年,日本政府取消日本人买卖美国金融期货的禁令,外国证券商可以成为东京证券市场的成员。而日本企业的高利润率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争相购买日本企业的股票,从1980年到1990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和交易额增加了20多倍,到80年代末期,东京股票市场一度成为全球市值规模最大的市场,1990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额超过了纽约。

  而在1982年日本修改《银行法》后,政府当局对日本的外国银行给予国民待遇,或相当于日本银行的同样待遇,也使得在东京的外国银行数量呈上升趋势,到1989年,有141家外国银行(全球排名前500强)在东京设立分支。

  在东京的日本本土银行也不输阵势。在1988年,仅总部在东京的银行就有27家,而同年进入全球前500强的日本银行已经达到100家,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500家银行中,有20%是日本的银行,其中又有1/4的总部在东京。两年之后的1990年,东京已经有4家银行进入全球前十。而东京金融市场的活跃,也带动日本金融机构的国市场竞争力,1988年日籍银行对外资产余额占全世界的38.2%。

  同期,金融保险放心保)业也在当时成为东京的重要支柱产业。从1980年起,东京的金融保险公司超过1万家,金融业规模可见一斑。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经济到达顶峰时,金融保险公司一度超过1.4万家。1991年是东京金融业鼎盛的年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数超过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9%。

  在此期间,东京逐步与伦敦、纽约这样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靠拢。然而就在东京本来被认为深具潜力,即有可能成为真正领先的国际性金融中心时,东京的繁荣却戛然而止。

  泡沫破裂了

  日本经济过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终于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金融泡沫破灭了,从而引发历史上最大也是最深的房地产危机,从此以后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开始渐褪光华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整体繁荣带来的“好运气”在“黄金十年”用完,由于房市和股市的价格过快上涨已经远超合理范围,日本经济过热已经非常严重,而进入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泡沫最终破裂。

  从1990年开始,东京股市开始下跌。单在1990年,日本股市就暴跌了近40%。从1992至1998年间,每年股市交易额不到100万亿日元,远远低于1989年的335万亿日元。在这一期间,日本地价房价也出现迅速下滑,成为世界各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也是最深的一次房地产危机。

  泡沫破裂后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日本银行及非银行机构的不良债务高达100万亿日元,最后成为坏账的达到几十万亿日元。而由于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也持有了大量的股票和土地,随着股价和地价开始大幅下滑,日本各银行陷入财务困境。日元国际化也在其间无疾而终。尽管这一期间日本债券以及外汇市场依旧实现规模扩大,金融市场并没有“全军覆没”,但从此之后,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开始渐褪光华。

  重整并不简单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来重振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昔日辉煌,目前,日本在利率自由化方面已大体完成目标,但长、短期金融的分离、信托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离的情况尚改变不大

  为了挽救日益空心化的衰败的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继续追赶与伦敦、纽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日本政府在参考、借鉴英国金融改革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人称“日本版金融大爆炸”。

  1996年,日本政府宣布以自由、公平、全球化为原则,提出《金融体系的改革—面向2001年东京市场的新生》,由此拉开“金融大爆炸”的序幕。“金融大爆炸”的目标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力图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业务领域相互准入。然而,日本版“金融大爆炸”的一系列改革并不十分成功。1997年,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规模金融机构倒闭;会计制度改革遭到业界的抵制。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改革项目不得不分阶段进行、推迟或放弃。

  随后的1998年,修订后的《外汇法》及《债权转让特例法》和《金融系统改革法》施行,内容包括外汇业务自由化,证券衍生品、证券公司从批准制改为原则登记制等。1998年10月,为了摆脱当前金融行业的困难形势,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趋势,确立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日本国会通过了《金融再生法》和《早期健全法》,由此掀起了日本银行业大规模合并浪潮,

  1999年,日本废除有价证券交易税,股票买卖委托手续费全部自由化。进入21世纪后,日本又通过一系列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2000年新的《SPC法》、《投信法》施行,2003年《证券决算系统改革法》、《外国外汇令》施行,扩充离岸市场的功能。这一系列从制度入手的金融改革,使东京得以继续维持其在金融中心排行榜中的地位。

  2006年,安倍晋三首次担任首相后再提出要重振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他多次表示日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让金融市场更具竞争力以吸引全球的生意。2007年12月,日本金融厅公布了《强化金融资本市场竞争力计划》。该计划由日本金融厅根据《2007年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的要求制定,包含了约60 项“松绑”措施,大幅放宽对证券交易所、基金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以提高日本资本市场在亚洲的竞争力。这项方案是1996年“金融大爆炸”后,日本动作最大的金融改革措施。

  目前,日本在利率自由化方面已大体完成目标,但长、短期金融的分离、信托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离的情况尚改变不大,其他一些原有的银行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这都要求日本金融当局在改革方面需迈出更大的步伐,以适应国际新形势的不断变化。

  2020年的宏伟目标

  2020年对东京而言是特殊的一年,东京市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被要求在这一年确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还在进行中

  去年12月13日,日本财务省和金融厅召开旨在激发金融与资本市场活力的专家会议,汇总报告称力争到2020年确立东京市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为政府经济增长战略的一部分,该建议将在今后的政策中得以体现。财务相兼金融担当相麻生太郎对于这一建议表示认可,并表示:“从金融层面稳固支撑日本的经济增长基础尤为重要。”

  报告列举了若干应立即实施的措施,包括提高小额投资免税制度(NISA)便利度、在东京证交所成立投资铁路和港口等社会资本的上市基建基金市场等。报告要求支援完善亚洲各国货币制度和决算系统,建立便于在亚洲其他国家发展的日企筹措当地货币的机制,还提议将货币相关法令译成英语。

  此份报告的提出选择了“安倍经济学”实施一年已取得一定成效,且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历史时机,而报告亦强调这两个让日本经济备受期待的契机,大胆采取措施。

  事实上,为了改善日本金融业形势,日本业界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为提高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存在感”,日本东西两大证券交易所在2013年初正式宣布合并,成立了控股公司“日本交易所集团”。分析指出,两大股票交易所的合并,可以说是其金融业走向衰落及努力改善的一个标志。

  此外,东京证券交易所还开始讨论开设晚间交易市场,目的是为了方便那些结束一天工作的上班族能在互联网上进行股票交易,同时还能增加有时差的海外投资者的交易机会。此外,晚间交易市场还能带动一天的交易量,以此可以提高东京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如果最终调研结果为市场需要高,晚间交易市场有望于2015年推出。

  2012年6月,人民币与日元实现了直接兑换。有分析指出,鉴于中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比较大,从国际贸易方面减少的美元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自然也会改善日本的金融环境。

  难拾昔日强势

  考虑到日本对资本主义制度根深蒂固的怀疑、国际金融人才的匮乏、高企不下的税收、过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信息的不透明,不少资深人士认为,东京很难重拾20世纪80年代的强势

  目前,伦敦和纽约是领先的且被广泛认可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上世纪80年代,鼎盛一时的东京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但破裂的日本金融和房地产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失去的十年”,似乎已经消除了这一势头。

  时至今日,仍有众多业内人士对日本没有快速利用好优势感到惋惜。有分析指出,纽约的风险投资家们造就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帝国,伦敦的市场发挥了全球海外资金集散中心的作用,东京却没有很好地发挥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上海美国商会2012年6月曾经发布名为《展望2020》(Achieving 2020)的报告。前摩根大通投资银行家、现任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埃利奥特用部分篇幅回顾了东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教训,并在其中指出,日本从来没有实现人们对它的期待,甚至已丧失了向一个真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资格。

  埃利奥特在文章中表示,东京在当时拥有巨大潜力,它曾是亚洲主要商业城(600306,股吧)市,并曾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心,并在之前数十年里,推动东京金融市场创下价格水平和业务量的最高纪录。因此,外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纷纷将亚洲总部设在东京,或至少把主要业务放在那里。同时,日本有大量私人存款可用于全球投资,因此也拥有全球一些最大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基本上聚集在东京,从而潜在地促进了东京发展。良好的劳动力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基础。

  “但日本的监管机构和政界人士拒绝接纳西式金融产品,他们创造了主要针对国内市场的专门为日本定制的解决方案。而日本的金融监管往往限制了新产品或者新交易方式的退出,这很难吸引到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因为在其他金融中心交易结构可能更为有效。但即便这样,日本在将全球商业机构拉回东京的问题上几乎没有做出努力。此外,金融活动受制于地方法律和语言,更加阻挡了外国人的参与度。在日本,想找到能说流利英语的专业人才非常困难,但在中国则要容易许多。”

  西太平洋(601099,股吧)银行执行董事兼高级国际经济学家Huw Mckay在去年举行的“2013中国金融改革国际论坛”上也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东京的一大劣势在于它是一个后起之秀,起步比较晚,其他的竞争对手比如说纽约和伦敦,它们的竞争优势是非常强的。

  大多数业界人士和分析家认为,日本对资本主义制度根深蒂固的怀疑、国际金融人才的匮乏、高企不下的税收、过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信息的不透明,是制约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症结所在。与成长性强的上海、香港、新加坡等亚洲金融中心相比,东京现在依旧显得缺乏活力。日本金融市场仍然具有竞争力,但很难再重拾20世纪80年代的强势。

  亚洲挑战者们

  目前东京仍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前十名中,但未来这样的排名将受到上海、深圳、吉隆坡等亚洲新兴金融中心城市的挑战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4)中显示,亚洲金融中心正在国际金融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新加坡和东京三大亚洲金融中心紧随伦敦和纽约排名全球第三至第五,首尔进入全球前十,中国内地的上海和深圳排名大幅上升,分别位居第16和第27,吉隆坡、迪拜、特拉维夫等亚洲新兴金融中心的全球排名也较为靠前。

  Mark Yeandle表示,“亚洲传统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地位不可能被轻易撼动,相反,香港、新加坡、东京、首尔以及上海等亚洲地区金融中心愈发强大,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其中重要的是,东京仍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前十名中,并且相对稳定。我并不认为东京将掉出前十名,但是也不会在这两年中超过香港和新加坡。”

  同埃利奥特的观点类似,Mark Yeandle也认为,与纽约、伦敦、香港或新加坡的全球化程度相比,东京还完全是一个地方性城市。他指出,东京是一个建设得较好的中心,但是并没有被欧洲和北美的人士所广泛认可。同样,东京的大都市特性并没有香港和新加坡显著。当西方国家的人考虑在亚洲地区开展业务,香港或者新加坡似乎是更自然的选择,这些城市建设得很好,并且看上去对外国人非常“友好”,能够迎合西方人的要求。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真正国际的劳动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如果让我给东京提些建议的话,那就是,东京需要继续向外进行推广和宣传。东京需要吸引更多的外国金融人士,欧洲和北美的金融人士现在仍然更加愿意去香港和新加坡,而不愿选择东京。很多在日本市场非常活跃的对冲基金总部都设在香港或其他地方,而不是日本”。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