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这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著作《双城记》的开首段,其中第一句话传播尤为广泛,甚至我最近和几个企业交流时都听到了它。
平心而论,用这句被过度引用的名言来形容当前的A股市场是相当贴切的。A股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估值差异,一方面,以金融、地产、传统能源或原材料为代表的板块估值中枢一降再降,屡创历史新低;另一方面,以互联网、节能环保、医疗服务为龙头的新兴产业的估值水平已脱离了常规区间,仍在不断攀升。即便如此,更令人纠结的是,前者似乎仍有大量风险仍未释放,譬如不良资产的潜在风险、利率结构的扭曲,甚至包括汇率下滑的可能性,估值虽低却看不到转机,而后者则是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渗透、冲击、颠覆都以创新者的面貌出现,加上新能源、穿戴式设备、人工智能等崭新领域,往往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年轻一代的选择,目前谈盈利谈估值也似乎过于目光短浅。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表现了剧烈动荡的历史转折关口贵族和民众的命运变迁,因此开头那段概括显得深入透彻、入木三分,那么目前A股市场的结构及运行特点是否也对应着某种历史转折呢?是的,我认为A股市场在几方面很可能具有历史转折性。
第一,金融与非金融行业市值对比,A股市场金融行业市值占比过高一直受到质疑,对应到实体经济就是金融行业获取的利润占全社会整体利润的比例偏高,资本市场通过估值分化的方式提前做出调整;第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市值对比,目前制造业市值占市场总市值近50%,而服务业(非金融)整体占比不足10%,未来提升空间很大,也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第三,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认同和追捧。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讨论已经很多,目前也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在微观上对比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产业的商业出发点,可以容易发现重要区别:互联网企业往往从具体的个人出发,分析其潜在需求和消费驱动因素,然后尽全力做到极致,在此过程中与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有大量的信息互换以增强体验或激发新的需求;而传统企业则大多只是分析某些消费人群的特点,生产出产品后最多能掌握产品的流向,而无法与其消费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因此产品更新速度慢,更难以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思维是要真正研究个体人,再通过某种商业模式推广到人群,或者干脆是由用户通过自己供给来满足需求(比如Facebook或者微信红包),属于自下而上的商业模式。而传统商业思维提出“顾客是上帝”,却清晰地划分出供应和需求的界限,属于自上而下的主导模式。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思维方式、商业驱动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受到投资者认同应该是长远的趋势。
索罗斯说,市场机制是除了其他所有资源配置形式之外最糟糕的资源配置体系。市场机制当然也有缺陷,但一个由用户主导的市场,其竞争力和稳定性要高于由少数人主导的市场。
《双城记》中,狄更斯并未简单颂扬平民、谴责贵族,富有人道主义色彩的贵族达尔奈和卡尔登都散发出人性的美丽光辉。或许,拥有互联网思维,而并非从事(可否改为“拘泥于”)互联网行业,才是当前投资者最看重的。
(作者系易方达基金公司总裁助理、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