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经济学人》:影子银行的诱惑

9622
0

英国央行行长、防范金融危机的全球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主席卡尼(Mark Carney)最近被问及当前全球经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卡尼指出新兴市场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确实堪称全球怪物。它是以某种形式迅速发展的庞然大物,人们对它的了解有限——一个一劳永逸的强大工具,但如果疏于监管破坏力十分强大。
 
FSB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借贷机构而非银行,截止去年初资产达71万亿美元(十年前为26万亿),资产规模在全球金融系统占1/4。有的国家影子银行的扩张甚至更快,比如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仅2012年一年就增长了42%。
 
不过人们对何为影子银行业存在争议,争议的核心在于信贷(从中国的贷款信托公司到西方个人对个人借贷及货币市场基金不一而足)。然而更宽泛的影子银行业定义包括不被当作银行监管的机构所从事的任何银行类业务,比如沃达丰的移动支付系统,科技公司建立的债券交易平台,或者贝莱德销售的投资产品。
 
正如我们的专题报道所指出的,这类业务激增是因为传统银行节节败退。它们遭受金融危机期间亏损的打击,被日益繁琐的监管、更高的资本金要求、无休止的法律问题和严厉罚款所困扰。这些银行压缩开支、削减贷款、关闭整个部门。比如在美国,投资银行不再允许从事自营交易而只能代客户交易。英国银行对企业贷款自2007年以来减少近30%,巴克莱银行上周确认裁员1.4万。影子银行则乘虚而入。
 
谁也不会过分担心银行附属业务遭遇竞争:如果谷歌能帮助人们更有效地理财,那当然皆大欢喜。问题在于信贷。从某些方面来看,银行体系之外贷款增长是好事。银行被监管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大规模的“期限错配”(存款期限大多较短而贷款期限较长)、巨大的杠杆及与其它金融机构复杂的纠葛,因而它们特别脆弱。如果银行处了问题,纳税人往往为其买单,因为政府既要保证存款安全又害怕让如此庞大复杂的机构倒闭。所以如果部分信贷从银行转移到风险较低的部门,金融体系应更加安全。
 
因此之故,卡尼应乐见借款人(比如一位英国酿酒商)从拥有长期负债的养老基金或人寿保险公司而非银行获得长期贷款。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债主将遭受金钱损失,但由于没有杠杆效应、复杂的对手方网络和储户的即时提现要求,一家机构的损失不太可能波及其它机构。
 
不过如果监管不力,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一样危险。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是“结构性投资工具”,即银行所创造的将贷款打包为证券的合法实体。结构性投资工具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出现问题时会拖累创立它的银行。另一个不稳定因素是货币市场基金,机构和个人通过它进行短期投资。过去货币市场基金被视为无风险投资,当发现它显然并非毫无风险时基金也面临挤兑。
 
金融危机给监管者好好上了一课。那些造成最严重问题的影子银行要么大量期限错配,要么资本金不足以吸收损失。最大的麻烦是那些影响银行的问题机构,因为银行给它们贷款或提供某种信贷支持。于是利用相对不严厉的监管体制成立的影子银行到头来和传统银行一样脆弱危险就毫不足怪了。
 
很多国家出台新规定杜绝这类假冒银行。比如现在规定银行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中计入结构性投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必须持有更多流动资产防范挤兑,对多种形式影子银行的杠杆限制已经实施或正在考虑中。
 
不过正如卡尼所担心的,加强影子银行安全的工作远未完成。比如美国监管机构仍然纵容货币市场基金制造投资者永远不会亏损的印象,应该逼它们实话实说。
 
然而更大的危险在中国,该国的监管套利规模已达到警戒线。中国的银行不得向特定产业扩大信贷,也不得高息吸存。于是它们通过各种影子银行间接实现这些目的。与此同时一些公司把自己变成“伪银行”:某家船厂1/3的收入来自金融市场。很难想象这些投向不赚钱的钢铁厂和扩张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商的所有影子贷款都能获利。然而投资者在一系列救市计划的鼓励下仍然蜂拥而入,当影子贷款出现问题时他们免受大部分损失。
 
这是一场正在酝酿的危机。影子银行不会打倒中国市场,因为政府可利用国有银行缓和危机,而且该国有足够资金大肆挥霍以拨乱反正。不过解决影子银行问题仍然代价高昂。政府越早划定资产保护范围,投资者就越早加强风险意识。只有明确哪些资金遭遇风险,影子银行才能使金融系统更稳定。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