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中韩经贸增长已近“临界状态”

7338
0

7月3~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及国际间舆论普遍认为,此次访问体现了中韩两国关系的新进展,将有助于中韩双方进一步挖掘经贸合作协议,并推动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
 
  互补的贸易伙伴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当年双边贸易总额仅为50.3亿美元,但此后22年间,两国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20.97%,创中国对单一国家贸易年度平均增幅最高纪录。
 
  据韩国产业研究院和贸易协会的数据,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289.20亿美元(韩国海关统计数据,中方数据显示同期双边贸易额2742.5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韩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7%、韩国对外贸易20%左右,双方相互贸易依存度在提高。
 
  建交之初,中韩相互投资微乎其微,22年来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迅猛,截至2014年4月底,韩国累计对华投资项目高达56657个,实际投资额为577.36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并正从加工贸易等节约资本的“两头在外”型投资,转向以开拓中国内需市场或统筹全球市场的配置资源型投资,投资重点区域也从传统的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相对而言,中国对韩投资起步晚、规模小,但近年来每年投资增幅都保持较高水平。
 
  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合作层级不断提升,这与两国政府间的不懈努力及高层间的频繁互动息息相关。自建交至今,韩国一共有六位总统先后在任,并都对中国进行了访问。1998年,金大中总统访华,中韩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卢武铉总统访华,双方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李明博总统访华,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韩,是对去年6月朴槿惠总统访华的回访,双方均期待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层面进行合作,并共同规划“中韩新时代”。
 
  长期以来,中韩双边贸易的特点,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为辅,而产业内贸易则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辅。
 
  中国对韩出口的主要产品,为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等生产环节产品等,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则为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工业制成品等。中国在原材料、农产品(000061,股吧)、贱金属及其制成品、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其制成品、原料型产品、初级产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韩国在化工产品、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信息通讯类产品、汽车及机电类产品、机械设备、船舶、工业用纺织纤维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韩双边贸易长期以来正是基于这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得以蓬勃发展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韩两国间的技术水平在许多领域开始缩小,尽管双边贸易因中韩两国市场开放度差异巨大,暂时并未从数据上体现出这种影响,但作为世界上两大出口主导型经济体,两国间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重叠度在增加,据统计,2012年中韩两国十大对外出口项目中,有5项相互重叠(船舶、半导体、平板显示器、无线通信设备和电子应用设备),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资料也显示,2011年韩国丧失了26项出口产品市场的“世界第一”,其中12项被中国抢走了第一的位置。
 
  韩国对华投资则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中小企业为主到大财阀为主、由个别地区到更广阔地区的变化。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建交初期,56%的韩国对华投资,集中在东三省和山东省。这种投资模式在2007~2008年韩国遭受金融危机时受到严重冲击,此后随着两国经济迅速恢复增长,韩国对华投资迅速转变为大投资、大项目、大财阀唱主角的局面,电子产品、汽车、钢铁等项目取代贸易、服装、食品加工等,成为韩国对华投资项目的主导,三星、现代重工、大宇、SK等韩国知名财阀纷纷扩大对华投资,华东地区取代东三省,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的新热点。
 
  瓶颈和障碍
 
  尽管发展迅猛,但中韩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仍存在不小的瓶颈和障碍。
 
  自建交以来的22年里,中国仅在1992年和1997年处于微弱贸易顺差中,其余年份均处于贸易逆差,且近年来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按照韩国海关的统计口径,2013年韩国对华出口1458.7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26.1%,同比增长8.6%;韩国自中国进口830.50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16.1%,同比增长2.8%,中韩贸易逆差6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除中国台湾外,韩国已成为中国外贸逆差的最大来源。
 
  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制造业大国和贸易顺差大国,中国何以在对韩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双方在许多出口产业领域优势重叠,而韩方又处于同产业的相对高端地位,中国产品缺乏在韩国的竞争力。而韩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又缺乏性价比的优势。
 
  其次,中韩两国的相互投资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韩国对华投资起步早,规模大,且大量在中国采取“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加上大量向中国出口关键零部件等,出口量增长迅速,而中国下游企业的产品出口,却并非以韩国为目的地,这自然会导致贸易逆差增大。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但随着中日政治、经济关系的趋冷,部分原本从日本进口的关键设备、材料转而从韩国进口,令双边贸易逆差不减反增。
 
  第三,韩国国内市场相对狭小,政府又设立了各种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市场开放度十分有限。
 
  目前贸易分工将受挑战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中韩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报告》,报告中显示,从表面上看,韩国在电子、金属等7大主要零部件产业上,仍不断扩大在华市场占有率,但实际上看,63%的零部件竞争力已在走下坡路。
 
  如前所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中国正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接近、甚至赶超韩国,一旦两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趋于“扁平化”,目前这种“垂直分工”,中国接受巨额双边贸易逆差,并借此换取在国际出口市场上“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模式,就将受到严峻考验。
 
  事实上,中韩经贸关系已处于“临界状态”:两国间严重的贸易不平衡恐难长期维持,而随着中韩技术水平的不断拉近,韩国财阀将难以继续借助目前双方存在的技术差距,在中国维系“两头在外”的投资模式。
 
  要突破这一临界状态,双方除了诸如在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等方面开展和强化合作外,最关键的使命,是尽快完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和落实。
 
  自2012年5月进入正式谈判阶段至今,中韩双方已就FTA问题进行了11轮谈判,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或妥协,如能达成这一协议,双边贸易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都将被取消或削减,彼此间市场将进一步相互开放,贸易、投资等也将进一步便利化,这都将为双边经贸和投资发展打通瓶颈、排除障碍,从而突破目前的临界状态。
 
  尽管在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前夕,许多观察家预期,中韩FTA谈判进程会因此得到推动并获得提速,但双方对此仍显得十分谨慎,表示“FTA问题没有时间表”。中韩都是出口大国,且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相互竞争关系日趋明显、激烈,在FTA问题上达成全面一致和妥协并落实到协议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
 
  如果双方能如外界所普遍预期的那样,在今年年底前达成FTA协议的签署,就可对突破两国经贸关系目前所处的临界状态产生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