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金砖传承人:库存原料只够用20年

10529
0

最近,有不少“外行”跑到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总经理李彦成那嘀咕:北京郊区有人在烧“皇家金砖”卖,价格还不便宜,不知可不可信?李先生的回答掷地有声:“必假无疑。”“真正皇家金砖的烧造手艺,现在全国只有苏州独一份。北京的天气、原料,就烧不出金砖。”在李先生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御窑金砖烧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苏州陆慕御窑砖瓦厂厂长金瑾。金瑾说,目前该厂烧制的金砖是古建修复的特供用砖,区分真假方法很简单:假金砖一砸就碎,而硬度较高的“真金砖”,剧烈撞击之后不会轻易破碎,如果撞击力度足够大,也只是在表面出现裂缝而已。
 
  “金瓦金銮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京门口,百姓的事儿牵着走。”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让金瓦、金銮深入民心。29道工序,4个月烧制,1年的工期,在这个产业化的时代,金砖的烧造显得复古而又让人着迷。只不过,像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传统技艺也正处于生死攸关之际。
 
  固若金汤取其名
 
  金砖不是金子做的砖,其实是一种“细料方砖”。关于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敲之有“金”属之声;二是运往“京仓”皇家专用,所以称之为“京砖”,后来演化为“金砖”;三是古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金瑾是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据她介绍,这三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很在理,但终究不过是民间传说,如果从文化视角来考量的话,“金砖”一词的由来,还是取“金”字坚硬的特质,寄托“江山永固”、“固若金汤”的寓意。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介绍太和殿金砖保养状况时曾说,金砖不仅生产工艺复杂,其保养也是需要格外用心:擦拭不能用水,需用在煤油里浸过的墩布。
 
  后继乏人留遗憾
 
  金瑾介绍,烧制金砖需用苏州市陆慕镇御窑村的“老黄泥”,这种产自当地的黏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烧造出的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然而近些年,由于城镇化的推进,此前能采土的地方都已经盖上了高楼大厦,原料已经无从采集。目前窑厂在生产建筑用砖时,虽然采用的还是传承下来的古代技法,但是原材料取的则是新窑所在地的“北桥土”;只有在生产收藏用砖时,才舍得把库存的原料拿出来。
 
  金瑾说,她已经从银行贷款上千万元来采购这些原材料,但是据目前用量看,库存的“老黄泥”只够使用20年。“北桥土也不错,但是含铁量稍低些,因此感觉上就不如老方子配老材料出来的东西坚硬。”因此,寻找可替代的原材料,是金瑾身为窑厂厂长的重要使命。除了原料,最让金瑾困扰的还是“后继无人”的难题。其实,金瑾接下传承人的担子也算是“临危受命”,2006年御窑金砖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瑾的父亲金梅泉作为第五代传人,此时居然找不到可以接班的徒弟。当时的金瑾是一名教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个“吃皇粮”的人,既然没有人愿意传承,身为女儿的她只好放下稳定的生活,接下了这个“传男不传女”担子。金瑾说,目前熟练掌握制作手艺的师傅只有8位,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过来学习的徒弟也40岁左右。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