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狮城演义 中资25年(一)

9011
0

今年新加坡迎来建国50周年,同时又恰逢新中建交25周年。这短短的25年中,新中之间的外交关系不断加深,经贸和投资往来呈现指数型增长。2007年,李光耀先生和温家宝先生共同“通商中国”揭幕,寄望新中关系迈向新台阶。近年中国推出 “一带一路”战略,新加坡作为创始成员国参与亚投行(AIIB)的组建。目前,中国是新加坡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的最大外资来源国。中资企业在这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次“中资25年”专题将通过 这些企业在狮城稳扎稳打的足迹,来揭示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千舟竞帆 中资发力    

        今年6,中国人寿终于落子海外,选择与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共同开发新加坡市场,这是中国正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中资企业出海的节奏加快的真实写照,在新加坡这片不到7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6000多家中资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密度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都是最高的,而1990年中新两国建交时,在新注册的中资企业仅有35家。这25年来,中资企业在新加坡既经历了风雨,也沐浴了成功的喜悦,演绎出令人惊叹的商业故事。
 
 
        如果要追溯“中资企业”在新加坡的历史,估计清末民初的那些下南洋做生意的中国沿海商人小贩都可以算在内,他们从中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以及劳动力,在南洋的丛林里开荒,在新加坡海峡开展贸易,才建立了今天新加坡的繁荣。严格意义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在新中资企业,当属中国银行(BOC):1950年1月6日,新加坡中行致电北京,表示接受大陆方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的领导。
 
        “中资”呈现井喷之态
 
        今天的中行新加坡分行,除了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外,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还积极支持新加坡企业到中国发展,为企业 “牵线搭桥”。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苏州工业园等的建设中,新加坡中行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资产总额、税后利润以及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383亿、23.666亿、52.810亿新元,较5年前均增长了数倍,而中行的成功仅仅是新的6000家中资企业目前现状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行业构成还是规模体量,技术含量还是人才结构,这25年来都出现了质的飞跃。
 
        “我的感觉是,不要说25年,就是拿10年前来作比较,现在进入新加坡的中资企业,不管是是数量还是经营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新加坡DP资讯集团(DP Information)首席运营官张中瀚(Lincoln Teo)先生对记者表示,DP资讯集团是新加坡权威的信用资讯提供商,政府及其中介机构都凭借其数据和分析结果来形成经济判断并强化决策。
 
        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入围“新加坡1000强”(SINGAPORE 1000)的业绩最优中资企业的数量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10年前只有20家,目前则有55家,实现了275%的增长;总的收入贡献从10年的237.32亿新元增长到目前的2774.65亿,增长了10多倍。仅仅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幅回落,而企业数量在2010年后增幅开始加大,它们为新加坡贡献了相当数量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如果以行业渗透度来看的话,这些顶级中资企业将新加坡作为其全球贸易的据点,以此为基地构建了巨大的买家和卖家网络。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三大外汇交易市场,具有最佳的美元流动性,并且也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就各行各业而言,企业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因为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自又呈现出或增或减不同方向的变化。商贸批发企业基本呈增长趋势,从2010年起出现大幅增加,在2014年达到29家,为10年前的3倍,这与中国在近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外贸伙伴是相吻合的。电业/天然气/水务行业企业在2009年倍增,一直稳定在两家的水平上;制造业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与新加坡产业升级到高科技和服务业有关,储运行业企业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近年有小幅回落;房地产行业这个级别的中资昙花一现,或是近年政府一直在为房市降温所致。

 

 
        “中资”资本发力
    
        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中国本身又是新加坡前100家国际化公司在过去8年赚到最多钱的地方——仅仅以今年上半年而计算,前10家公司从中国落袋了757亿新币!中新之间的紧密程度早已今非昔比,新加坡交易所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化市场总经理简佩玉(Janice Kan)女士参与了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Future China Advanced Leaders Programme)的学习后,由衷地感到新中经济之间的这种紧密程度,“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
 
        此外,一些资本雄厚的中资企业与新加坡也进行大型跨国项目并购。比如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以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公司100%已发行股本,成功打入航空服务业利润最可观的领域,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 还有2010年,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彩虹矿业公司60%股权,从而间接控股南非PMG公司,获得南非多处矿产开采权。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47.51亿美元。2014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耗资约3亿1250万元入股新加坡邮政(Singapore Post),认购新邮政的近2亿2010万股普通股,占新邮政扩大后股本的10.35%及现有股本的11.55%。
 
         目前在新加坡的中资企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已经从最初单一的货物贸易拓展到金融、能源、航空、航海、建筑、教育咨询、科技、法律会计、新闻、旅游、餐饮以及房地产等十几个行业。中行、工行、交行、农行和建行等各大中资银行,以及中远、国航等主要海事和航空公司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钢、宝钢等大型能源资源公司均在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
 
        中国企业在新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中建南洋公司承揽的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项目,合同金额达1.85亿美元;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承揽的著名圣淘沙环球影城项目,合同金额约4.86亿美元。
 
        一些中资企业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也开始尝试转型。例如中国京冶、青岛建设等企业开始从建筑领域向房地产开发领域拓展并取得了成功。青建集团新加坡公司还与新加坡合作伙伴合作以外资企业返回中国投资,参与山东省招远市城市建设项目,开创了中国境外企业回国投资的一种新模式。
 
         中资如何深耕新加坡平台
 
        “到新加坡投资我认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新鑫国际(私营)有限公司(SinMetal International Pte Ltd)董事总经理,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学员李媛媛女士向记者表示:“新加坡本身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就是一大知名品牌,而最受国际认可的就是‘品质’和‘安全’等方面。各行业中,只要提到是新加坡品牌,就会大大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中资企业充分要利用这一影响力,透过新加坡,从而增进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竞争力。”
 
        李媛媛最早来新加坡开设公司东南亚总部的时候,其实并不被总公司看好,当时总公司已经在澳大利亚做了19年,认为新加坡市场太小,形同鸡肋。但是一年以后,通过新加坡,李媛媛的高品质铝合金产品在经济增长最快的东南亚新兴市场打开局面,“新加坡是个‘世界窗口’,不仅辐射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也是通向发达国家的桥梁。”
 
        新加坡因为其绝佳的营商环境,而吸引了众多的中资企业来此投资经营,但是中资企业如何才能克服目前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实现在新加坡平台上的价值最大化呢?
 
        对此,李媛媛认为一个瓶颈就是中资的市场营销力度还有待提高,尽管很多中资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准。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但是而外界却始终还停留在以前对中国自有品牌的误区里,这一方面,中国品牌了就缺少很多国际竞争力。学习并吸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理念提上了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中资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来说国际化程度有待加深,一些懂得外国的法律和商业准则以及文化的综合性人才非常缺乏。中资企业在新加坡遭遇的一些坎坷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2004年中航油(CAO)巨亏5.5亿美元的案件中,期权交易本身的高风险性使当时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中航油暴露在市场风险极高的国际衍生交易市场中;多支龙筹股出现合规性问题被除牌和整改也表明中国企业的法律意识需要强化。
 
       “如果投资项目注重利用和培育当地人才,管理层业发展和当地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中资企业应该会受到当地业界的接受和欢迎。企业也可以参与当地社会的民间活动,久而久之就融入当地社会。其实新加坡是很开放的经济体系,竞争规范,条例透明。只要有实力,任何外国企业在本地都有机会成功,”李媛媛表示。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