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以文化做慈善 | 张东孝

14971
0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这是我对社会的回报。”

“我不认为人应该完全退休不做事,我还有很多想法,还有很多事情想做。”

——张东孝/吾庐俱乐部副主席

张东孝斥资把滑铁卢街51号和奎因街222号两栋公教中学旧校舍改建成综合艺术中心。

俗称四马路的滑铁卢街(Waterloo Street)是新加坡著名的文化街区之一,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聚舞坊等文化艺术机构和社团沿街并列,隔街的奎因街(Queen Street)还有中国文化中心为邻,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张东孝先生假私人博物馆展示个人的艺术收藏和分享个人的艺术爱好。

2009年,新加坡房地产发展商张东孝(Daniel Teo)就在这一文化区内砸金250万新元,把滑铁卢街51号和奎因街222号两栋公教中学旧校舍改建成综合艺术中心,并在艺术中心二楼开设一家“私人博物馆”(The Private Museum),展示个人的艺术收藏和分享个人的艺术爱好。

张东孝早年毕业于公教中学,后负笈澳大利亚墨尔本专攻建筑学,学成后投入家族的房地产业务,现为煌孝集团的主席和同荣兄弟集团执行董事。目前已处半退休状态的张东孝,向来热爱文化艺术,近年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注在文化艺术与社会关怀等方面,以另一种形式回馈社会,令人钦佩。2009年大手笔发展综合艺术中心,更轰动一时,令艺术界赞叹。

推动艺术发展

1936年兴建的公教中学旧校舍,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新加坡建国历程,多年来培育了不少英才。在张东孝和生意伙伴刘守恭成功标得这个建筑之前,这座位于奎因街,由两栋建筑组成的校舍,自公教中学于1980年搬迁后便一直空置着。

奎因街和滑铁卢街对张东孝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忆。他自幼在这一带长大,而且母校——公教中学也在这里,张东孝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之所以要在这里设立私人博物馆,是希望让大众有更多接触艺术、欣赏艺术的机会。截至目前为止,博物馆接待过不同层次和背景的艺术爱好者,有学生、一般市民、商人和议员,参观人次近万人。

博物馆每年都会主办四到六个大展,至今举办过的展览有新加坡已故画家蔡逸溪(1947-2008)赠送给母校公教中学的收藏,新加坡最受尊敬的老画家之一林子平的画作,已故艺术家方谨顺(1945-2006)的雕塑模型,公教前美术老师冯所尧“创意美学系列”水墨画,自号“采花大盗”“风流先生”的华裔画家丁雄泉的写作画作,本地画家王文清的炭笔素描,蔡珩的《林泉之心》等画作。该博物馆也赞助韩少芙、洪祖安等新加坡艺术家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采风与创作,并举行展览。

在众多艺术展中,张东孝印象最深刻的是方谨顺的雕塑模型展。该项展览于2016年举行。参观者不仅可在博物馆观赏到艺术家创作的模型,还可参加导览团到雕塑成品的展示现场参观。由于反应热烈,共组织了十多次导览团,欲罢不能。

《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张东孝以“大象”自喻,他为新加坡创造和珍藏的财富存无价于有价,寓无形于有形。

74岁的张东孝也是一名艺术收藏家,收藏超过1000多幅艺术佳作,包括美国波普艺术家李奇登斯坦(Roy Lechtenstien)、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以及新加坡艺术家蔡逸溪、吴珉权、林子平等人的作品。

张东孝说,私人博物馆不但是他展出个人艺术藏品的地方,也是他的心灵绿洲。他认识不少艺术收藏家都有不错的艺术藏品,他希望鼓励更多收藏家把个人的艺术收藏展示给公众观赏,促进艺术发展。

2017年,私人博物馆推出的“南顺山房藏—当代书法展”。

2017年私人博物馆推出的“南顺山房藏——当代书法展”,就是一次难得的现代书法展,展出的是本地老字号南顺集团第三代掌门人、执行董事黄上盈(56岁)珍藏的中国五名当代书法名家,王冬龄、孙晓云、王天德、魏立刚与管峻的19件作品,让参观者一探当今书法发展的重大特色。

私人博物馆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艺术画廊,每年的经常性开销为四五十万新元,由张东孝独自承担,但他并不以此为苦。综合艺术中心九年的租用期将于2018年到期,张东孝希望综合艺术中心和私人博物馆都能继续办下去。除了私人博物馆,目前综合艺术中心的租户还包括Campus Corner、Gem Museum、新加坡芭蕾舞学院(Singapore Ballet Academy)、Fine Palate、Happy Serendipity、Studio 55、Art Trove。

2017年有关当局宣布新加坡美术馆将耗资9000万新元进行翻新,希望把美术馆打造成东南亚当代艺术的先锋。

张东孝认为,美术馆的这项翻新计划为艺术中心谈判续约事宜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如果能获得续约,张东孝最希望在中心内设立一个校友中心和一个公教博物馆,让校友聚会和保留母校的历史与文物。这是张东孝发展综合艺术中心最初的愿望之一。

张东孝自幼爱好艺术。他记得小三开始就特别喜欢五彩缤纷的东西,老师把他的一些美术作业放在学校的展览会上展览,还有奖品奖励,年纪小小的张东孝因此大受鼓舞,越发喜欢艺术,连带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也产生一份特殊的情感,所以大学选择科系时,他最后选读建筑系。“建筑系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物与人物写生,这可延续我的美术爱好。”

张东孝曾经说过:“社会要进步,艺术是灵魂。”所以当事业上取得相当成就时,他便决定传播和推动艺术发展来回馈社会。

2003年,在合资经营的卫特林与张画廊举办的“Swedish Art”画展开幕礼上致辞。

20多年前张东孝便与瑞典 Wetterling Gallery 合资经营卫特林与张画廊(Wetterling Teo Gallery),这是他所投资的第一个画廊。画廊设在金炎路(Kim Yam Road)3号一间旧店屋内。张东孝把这旧店屋转型为高雅的画廊,希望以此支持艺术,并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因为成功保留旧店屋,张东孝于1995年,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文化遗产奖”。

卫特林与张画廊是东南亚首个国际性当代艺术画廊之一。在瑞典也有20多年的交易经验。画廊专注于西方艺术作品,是多位美国顶尖当代画家的代理,是新加坡一级画廊业中比较突出的一家。画廊也多次举办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学生毕业展,提供具艺术天分的青少年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

经营画廊未必赚钱,但张东孝因此认识了很多艺术爱好者,有机会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并与他们交流,视野也扩大了许多。这就是张东孝经营画廊多年的收获。

保留历史建筑

亚美尼亚街(Armenian Street)36/38大楼,是张东孝与煌孝集团的得意之作。

保留历史建筑一直是煌孝集团及张东孝的兴趣。亚美尼亚街(Armenian Street)36/38大楼是他与集团的得意之作。大楼面对着新加坡土生文物馆(Peranakan Museum)。集团把这栋受保留的大楼发展成一个大型的SOHO大厦。为了进行统一发展,还花数百万新元,向政府买下两座大楼之间的一条细长走廊。翻新后的大楼共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市区重建局旧建筑修复工程奖(URA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 )绿色建筑标志奖(BCA Green Mark Award)及空中绿意奖(Skyrise Greenery Awards)。该奖项由新加坡建筑师学会及国家公园局联合颁发,以发掘将绿色植物和景观设计创造性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师。

除了综合艺术中心、金炎路3号、亚美尼亚街36/38号外,目前煌孝集团还有两个保留建筑项目,一个在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一个在如切(Joo Chiat)一带,两个项目都是旧店屋。集团计划把里峇峇利路的店屋项目发展成另一个既可办公又可居住的SOHO,供专业人士在家办公使用,租户还可对换使用。至于如切的旧店屋则打算发展为无固定办公桌的现代办公室Hot desking。

张东孝说:“保留历史建筑花费不菲,但很值得。新加坡历史短浅,更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他说,有机会保留这些历史建筑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可以让年轻一代看到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建筑特色,并从中了解当年的生活状况。他以里峇峇利路的保留项目为例说,该店屋属装饰艺术(Art Deco) 建筑风格,屋外有五脚基,屋内有一口水井,楼上前房地板有一个可窥探骑楼动静的方孔。这些都是当年生活需要与特色的反映。

发展乐龄产业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在商业实践的过程中,张东孝对社会的关注并不局限于艺术和历史建筑的保留,他对乐龄人士也有着一份执着的关爱之心,他这方面的关注着眼在发展乐龄产业方面。

按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预测,新加坡的老龄群体,到了2030年时将达到总人口的20%,届时新加坡将成为不折不扣的老年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护理和服务的需求将变得更为殷切。张东孝认为,在社会资源优先照顾弱势或收入中下的乐龄群体的同时,收入中上的乐龄群体也不应被忽略。

张东孝在商业实践中总是会多投入一份对社会的关注,多一份对乐龄人士的关怀。

张东孝说,新加坡在乐龄社区发展与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供需之间还有缺口,需要有效的资源来填补。他发现有些老人收入不错,但孩子却不在身边无法照顾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大都是一些退休的专业人士,他们对生活素质有较高程度的追求,希望能与有着共同追求与爱好者共同生活,继续退休以前的生活方式,并增进晚年的兴趣爱好。乐龄房地产将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新加坡是一个急速老化的社会之一,我有一个愿景,一个愿望,希望看到更多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通过公众与私人的合作方式,为乐龄人士发展既有居住又有保健功能的产业。”这是存在张东孝心中许久的一个想法。

发展乐龄产业不是张东孝一时心血来潮说说罢了,他不仅在新加坡也在海外寻找适合的项目,以便把他的想法加以落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东孝在一次论坛上便提出了打造老龄社区的概念,主要是为中上层乐龄人士发展适合他们需求的地产,以解决新加坡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实际问题。

张东孝看好乐龄产业的发展潜能。几年前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出售裕廊克基(Jurong Kechil)一地段时表示,该地段适合发展公管式公寓与退休住宅,一共吸引了23个发展商出价投标该地段。他也看好裕廊的这块地皮,那里交通便利,面积又大,是发展乐龄产业的理想地点,可惜竞标失败,这让张东孝至今仍感到遗憾。

马蹄铁造型的Pearl BankApartments,是新加坡一道独特的风景。

珍珠苑(Pearl Bank Apartments)是张东孝极力推动的另一个乐龄产业项目。这栋位于欧南园的私人公寓,是新加坡第一座超高层住宅,它独特的马蹄铁造型令许多人印象深刻,更是新加坡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座公寓2014年9月向市区重建局申请成为保留建筑,并于2015年4月获得当局原则上批准。但市建局要求珍珠苑业主对保留计划表态,由于业主看法不一,有者希望保留,有者希望集体出售,保留计划因此一再受阻。如果珍珠苑的申请获得批准,这座外形有如马蹄铁的38楼公寓,将成为本地首个受保留的高楼私宅。

张东孝希望,珍珠苑能集体出售,但保留建筑。他说,若业主能达致这一协议,珍珠苑将是“PPP”一个成功的好例子。

珍珠苑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环境绿意盎然,设施齐全,是发展乐龄中心的理想地段。张东孝和他的团队计划把珍珠苑规划为一个新乐龄社区,这不但不会影响旧建筑,还可增添新功能。但新发展计划必须获得业主100%的支持方可进行。为此,张东孝和市建局进行了多轮谈判,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张东孝也正在跟几个宗教团体探讨由这些团体出地,他个人提供设计方案,发展乐龄社区产业的可行性。

身为亚洲国际老年研究顾问团(Ageing Asia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成员,张东孝经常在亚洲乐龄论坛上发表演讲,对亚洲乐龄产业课题与投资有较深切的了解与认识。张东孝不只在新加坡推动乐龄产业,他也考察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及北欧城市的相关产业。在他心目中马来西亚和中国也是发展乐龄产业的理想地点,这些地方对乐龄住宅社区也有相当需求。

儒商本色

张东孝对教育也相当关注。几年前,他就成功发动当年在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一起求学的六名新加坡毕业生筹集了100万新元,在墨尔本大学建筑系设立新加坡厅。

张东孝与太太吴素琴(Goh Soo Khim)伉俪情深,吴素琴是新加坡著名舞蹈家,张东孝对太太的芭蕾舞表演与教学事业都非常支持。

张东孝的太太吴素琴(GohSoo Khim)是新加坡著名舞蹈家,毕业于澳大利亚芭蕾舞学院,也是亚洲首名自该学院毕业的舞蹈员。她是新加坡芭蕾舞学院院长,也是新加坡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兼创办人之一。张东孝也喜欢芭蕾舞,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太太的芭蕾舞表演与教学事业,除注资舞蹈剧场,也赞助剧场的每一场演出。同时张东孝每年也捐赠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的研究项目,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简称新大“SMU”)的Family Business Institute。

成立于1867年的同济医院,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慈善机构,至今仍施医赠药,为贫苦大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张东孝的父亲张泰煌(Teo Thye Hong)是新加坡知名商界前辈,商余热心公益事业,向其兄长张泰助看齐为同济医院出钱出力,张泰助曾是同济医院的产业组主任。今天张东孝对医药方面的关怀也不落其长辈之后,每年都捐助该医院以造福社会大众。此外张东孝也资助雅西西慈怀病院(Assisi Hospice)。这是一家旨在关怀和协助临终病人的医院。

张东孝说:“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这是我对社会的回报。”

1994年,张东孝与友人在万礼(Mandai)开辟了一个鹦鹉园。

张东孝对社会的关注及艺术爱好一样多面性。他也热爱自然,并把这爱好转变为一种事业。1994年他还与友人在万礼(Mandai)开辟了一个鹦鹉园,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作学术性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研究鸟类繁殖的场所。

这个位于罗弄拉打依淡(Lorong Lada Hitam)31号的鹦鹉园,占地两公顷,比一个半足球场还大些,园内有八座飞禽饲养所,饲养超过3000只来自124个品种的飞禽,大部分为珍稀品种,一些为频临绝种品种,包括黑美冠鹦鹉(Black Palm Cookatoo)和红胁绿鹦鹉(Eclectus Parrot)。新加坡有两个获得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简称CITES)承认的饲养场,鹦鹉园是其一。

鹦鹉园营运了20多年,投资数额达数百万新元。这些年来也有把鹦鹉出口到台湾、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方去,但至今仍未回本,可谓蚀本生意。

张东孝在登加(Tengah)为鹦鹉园找到一个新地点,重新打造一个以甘榜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教育休闲基地。

鹦鹉园的土地租约2017年已到期。张东孝已在双溪登雅(Sungei Tengah)物色到一个新园址,由于还有一些细节尚未谈妥,截至截稿时,鹦鹉园仍留在原址。鹦鹉园搬到新址后,张东孝与友人有意把它打造成一个以甘榜乡村生活为主题的休闲农场,提供大众一个接触大自然的休闲空间。

除了鹦鹉园,张东孝还在克兰芝(Kranji)拥有一个他所谓的“休闲农场”。喜欢大自然和绿意的新加坡人,许多会选择到植物园散散步,或把自己住家的后院变成一个别具风格的丛林景观,或穿梭于亚马逊河式的热带雨林中,或者在家里种上几盆盆栽,极少数人像张东孝那样买下一个农场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爱好。

这个私家农场坐落在梁宙一巷(Neo Tiew Lane 1)巷尾。张东孝经常带朋友到这农场玩,他们都非常意外在新加坡这个高度发展的城市里,竟然还有一个种满蔬菜的农场!

张东孝视这休闲农场为一项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简称社企,)这是在英国兴起的一种企业形态,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最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因此张东孝可以通过这个休闲农场回馈社会,同时他又可把时间放在他所感兴趣的可持续性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发展方面。

“休闲农场种出来的蔬菜可以卖钱当然最好,若不赚钱,吸引人们到农场来,享受眼前的盎然绿意,或者租一块地享受休闲农耕的乐趣也不错。”这就是张东孝买下农场的用意。

张东孝身兼数职。他是新加坡成功的地产发展商和建筑师,现为煌孝集团(Hong How Group)主席、同荣集团(Tong Eng Group)执行董事、新加坡舞蹈剧场(Singapore Dance Theatre)董事、GRP公司主席,也是大众置地(Popular Land)的董事之一。

此外,张东孝曾担任新加坡房地产协会(REDAS)会长、世界房地产协会会长,曾是新加坡国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委员会成员,也是亚洲国际老年研究顾问团成员。

因为在文化艺术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贡献,他多次获奖。早年新加坡文化部授予他“文化奖”殊荣;2015年新加坡庆祝建国50年时,获得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MCCY)、国家艺术理事会(National Art Council)及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发的“先驱贡献奖,同年他还获颁新加坡规划师学会(Singapore Institute of Planners,简称SIP)的Planning Award及新加坡设计金禧奖(Singapore Design Golden Jubilee Award )

对获奖,张东孝说:“这也没有什么,那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让我觉得感动。我希望为子孙后代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效法。”

张东孝与太太吴素琴育有三女一男,目前有8个外孙,最大的17岁,最小的6个月大。目前处于半退休状态的他,平日喜欢打太极拳和练八段锦,每周游泳两三次,偶尔还会打打高尔夫球,闲来爱听音乐和旅行。他也很喜欢参加讲座和出席艺术展览,生活富足、充实。

虽已74岁了张东孝并没有退休的打算。“我不认为人应该完全退休不做事,我还有很多想法,还有很多事情想做。”

张东孝坦言,从事房地产业几十年,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事业犹如海潮有起有落,也经历过四次经济危机。他自有一套经营理念,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辟蹊径,对旧屋进行改造或重建,保存传统建筑特色,比如改建公教中学旧校舍,把它转为文化用途,避开了房地产险恶的漩涡。”也许因为我们采取沉着应战的经营方式,加上买到一些低价地,所以最后总能熬过难关。“身为四届房地产发展商公会的会长,张东孝的踏实作风,赢得同业的称许。

问张东孝,一路走来他有哪些经验要与大家分享?他说:“哈,你替我写吧!”然后他顿了顿说:“要回报社会,吸取先辈的教训,还有不可有贪念。”

出身名门

张东孝是新加坡建筑业先驱林路及新加坡抗日英雄林谋盛的后人。

张东孝的外曾祖父林路(Lim Loh),亦名林志义,在新加坡早期历史中是举足轻重的先驱人物。

林路(Lim Loh,1851-1929)是张东孝的外曾祖父,又名林志义、林云龙、林露等,是福建南安金田后埔乡人,少时家贫,清末南渡新加坡谋生。起初从事建筑行业,后来办起砖瓦厂和饼干厂。他经营有方,赚了钱后,便投资开设“永盛兴”、“华林行”等商店,经营橡胶土产,颇有成就。

林路在建筑业的成就最大。1901年,英殖民地政府在新加坡筹建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以最低价标得建筑工程,却遭其他建筑商妒忌,拒绝借工具给他,他不为所屈,采用中国传统棚架,逐层升建,历时五年,最终成功使两百多英尺高的纪念堂拔地而起,落成后,轰动整个新加坡,一时传为佳话。林路被誉为“华侨建筑商”,名扬东南亚。他所承建的工程还包括,已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的凤山寺,已成为受保留建筑的林氏大宗祠等。

拥有99间房的林路大厝,结合中西建筑风格。

清光绪年间,林路在中国家乡后埔村建造了一座半宫殿式民居,即著名的“林路大厝”。大厝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99间。

大厝前后三落(进),集住宅、宗祠、花园、书房、梳妆阁和亭台水榭于一体,且有防火通道,结构完整。当时兴建这座大厝所需的墙砖、地砖和水泥均运自海外,可见当年林路的富贵显赫。

林路大厝不拘于一格,而是在传统闽南建筑风格基础上求新求变,中西建筑格式兼具。与传统闽南大厝不同的是,林路大厝主体厅堂建有两层阁楼,东西护厝的前端各盖有六角形角楼。它的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雕工精细,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大厝巧妙地将西方设计和闽南传统建筑结构互为融合,自成一家,独到精辟,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研究价值,已被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政府立碑列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是中国福建省文物保护项目。

林路从小家境贫寒,靠给大户人家放牛、捡柴糊口。因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他特别注重办学,特意在大厝兴建书房。书房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木结构,厝前辟有小花园,中有一方亭,还有假山流水,花鸟虫鱼,后进为二层阁楼。书房名为“养浩斋”,不仅供林路子孙使用,还供全村孩子使用,林路出资聘请私塾先生,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林路的十多个儿子都曾在“养浩斋”就读。

林路大厝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不容忽视。

林路大厝历经百年风雨,且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附属建筑已被拆除,围墙也没了。如今大厝仅存民居三座,宗祠和书房各一座,占地面积还不到原来的一半。现存的建筑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成”一“字型整齐排开,碧瓦红墙,飞檐翘脊,当年风采依稀可辩。

岁月不饶人,林路大厝老化损坏的程度不断加快,保护和修缮工作不容忽视。张东孝说,大厝部分房屋仍有居民,由于常年失修结构安全堪忧。他认为应组织一些亲属进行整修,但林路后人众多且散居世界各地,联系不易,除非有几个亲属愿意出面,以致修缮工作至今仍无头绪。张东孝也想通过北京有关部门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达成修缮目的,但要通过什么渠道也还没有眉目。

林路有六名妻妾,共养育19名儿子和9名女儿,前10名儿子是领养的,林谋盛是他的第11个儿子,林谋盛出生时林路已57岁了。

新加坡抗日英雄,陆军少将林谋盛烈士。

林谋盛(1909-1944)是张东孝的11叔公,少时继承父业,经营砖瓦厂与饼干厂等业务,后被推举为新加坡建筑工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主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林谋盛参与发动侨界抵制日货,并筹集赈款支援抗日。

新加坡沦陷后,他绕道中国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及福建省临时参议员。1942年夏,奉命到印度组织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任组训委员兼总务组长。不久中英两国政府协议,由中国政府选派百名优秀青年参加组建“一三六”部队,与英方配合进行收复新、马的敌后活动。林谋盛被委为一三六部队的陆军上校,兼任马来亚华人区长。

1943年11月,一三六人员潜入敌后开展活动。1944年5月林谋盛不幸被捕,他坚贞不屈,6月29日在当时的马来亚吡叻州近打的华都牙惹(Batu Gajah)监狱壮烈牺牲,时年35岁。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政府追赠林谋盛为陆军少将,下令褒扬。

1946年1月13日,英政府以军礼将林谋盛遗骸安葬于新加坡麦里芝蓄水池旁,这是他生前与妻子颜珠娘(1908-1980)恋爱时经常去的地方。墓葬署碑“陆军少将林谋盛烈士之墓”,1954年英政府又在新加坡政府大厦前伊丽莎白公园内设立林谋盛烈士纪念碑。

张东孝说,林谋盛是值得所有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以及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对林谋盛的壮烈牺牲他和整个家族都永记在心。

他是小时候在端蒙学校念书时听到老师讲述林谋盛的英雄事迹。那时的华文小学除了学习语文、数学和科学,也学地理和历史。

他记得,老师告诉同学们,林谋盛是响应英国政府的号召加入抗日战争的,他们接受英军的训练,然后被派到马来亚的大森林里伺机袭击日本兵。

麦里芝兰蓄水池边,林谋盛烈士的墓地。
2019年纪念林谋盛烈士逝世75周年祭奠仪式上,张东孝先生(右)与邹福来先生(左)代表吾庐俱乐部致送花圈。
2019年纪念林谋盛逝世75周年祭奠仪式上,出席者集体鞠躬致敬,前排右一为张东孝先生。

张东孝对林谋盛这段历史本来并不怎么在意,直到读中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到麦里芝蓄水池跑步,他才第一次看到林谋盛的墓碑。现在看到墓碑有林谋盛的后代打理,他心里倍感安慰。

林路和林谋盛父子,值得忆述的事迹不少,他们的家人也一直珍藏着两人所留下来的一些物件,包括中国艺术巨匠,中国现代美术奠基者徐悲鸿(1895-1953)为林路所画的肖像。

据悉,徐悲鸿曾六次到新加坡来。1927年,徐悲鸿因面临经济困难,从法国巴黎到新加坡,寻求新加坡著名书画收藏家黄曼士的帮助。经黄曼士介绍,徐悲鸿便为林路及其家属画肖像。徐悲鸿为林路画的是一幅全身画像,长114公分,阔74公分。画中林路一副长者模样,须发灰白,脸庞通红,双目炯炯有神,上身着黑色长袖开襟上衣,下身肉色暗花长袍。右手执摺扇,画中有画,人物栩栩如生。近景是草坪树丛,远处水天一色,是徐悲鸿的力作。

1939年徐悲鸿为抗战筹款,到新加坡举办画展并进行义卖,林谋盛帮了徐悲鸿不少忙,动员土生华人社群捐款,请徐悲鸿为驻新加坡的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珊顿·威特勒·汤姆斯爵士(Sir Shenton Whitelegge Thomas)画肖像。这幅肖像目前为新加坡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所收藏。那次义卖150余幅画作,共筹款1万5000多元。

“林路肖像画”一直由其家族珍藏,因张东孝与新加坡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交往甚密,就说服其家人,在2008年把”林路肖像画“捐赠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这幅画估价为200万新元。林路最小的女儿也认为,把父亲的肖像画交由美术馆收藏更有意义。因捐赠”林路肖像画“这个缘由,2012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林路家族成员还首次大团聚。2016年林谋盛的儿子林怀玉,也把在澳大利亚叔叔婶婶家中找到的林路大型彩照和林谋盛的黑白照片捐赠给新加坡南安会馆。

林路的后代多数生活在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只有第四世裔孙两家仍在故里延续血脉。得知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三楼展厅《泉州人在南洋》部分,有林路的相关介绍,2017年3月间,张东孝与太太吴素琴专程参观,并把徐悲鸿手绘的”林路肖像画“复制件和书籍《林谋盛–新加坡抗日英雄》《我与一三六部队》等珍贵史料捐增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林路和林谋盛是家族的骄傲,张东孝有个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林氏宗族族谱修缮完整,让后辈了解先人的光辉业绩。

张东孝和他的雕像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吾庐俱乐部Goh Loo Club”。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