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新加坡)随着世界步入数字化时代,全球一些知名的科技巨头都正在向银行金融领域进军。但是,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于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碰壁之后发现,科技互联网公司金融化是一场有代价的创新。因为,要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规则,并不容易实现。
根据《亚洲银行家》今日发布的一篇报告,全球各大科技巨头的“金融化”之路并不顺利。当前,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正被迫“去金融化”,开始强调自己是“技术输出”、“开放的科技公司”,并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与知名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最简单方式上。
若是没有疫情,许多人会将2020年视为传统金融业面临崩溃的一年。金融科技业迅猛发展,传统金融家正在努力跟上步伐。由于互联网科技公司已经掌握了巨量的客户数据,因此,即使银行从前是金融市场中的唯一力量,现在也不得不考虑其面临的威胁。
但是,随着监管机构加大审查力度,在欧洲、新加坡和香港已经引入了数字银行牌照,期望在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建立起监管良好的桥梁。
中国科技巨头的金融之路步履艰难
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京东、百度、腾讯和蚂蚁金服都曾试图通过其巨量的消费者数据库,来建立起自己的金融帝国。而电子支付领域的新参与者,比如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外卖巨头美团点评,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甚至社交媒体应用程序TikTok也都希望开通自己的支付系统。
尽管“科技公司金融化”的这一趋势在近两年内只增不减,但这是有代价的。去年,中国监管机构敦促大型科技公司将自己的金融业务独立出来,成立新的实体公司,以专注于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而不是自己成立自己的金融机构。
一系列品牌重塑之后,京东金融(JD Finance)成为了京东数科(JDD),百度的财务部门产生了度小满金融(Du Xiaoman Financial)。而今年6月,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支付宝(Alipay)旗下的蚂蚁金融(Ant Financial),更名为蚂蚁科技(Ant Technology)。
京东数科表示,它们是中国第一家将自己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尽管它为大约700家金融公司提供服务,但它认为该行业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业。 京东数科副总裁谢锦生表示,京东数科正在充分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通过架构,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或客户管理来促进和优化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蚂蚁集团的金融化之路也许是中国市场的一个标杆。蚂蚁集团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将其从金融机构获取的收入比例从目前的50%提高到80%,且希望每月有6亿消费者用户将支付宝视为支付工具,以及办理日常事物的生活应用软件,用于购物、旅行、财务管理等。
对于企业,蚂蚁集团可以提供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解决方案。因此,在过去三年中,蚂蚁集团在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申请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击败了第二高的申请人。
得益于此,蚂蚁集团在海内外迅速扩张,它曾于2017年试图收购美国金融机构速汇金(MoneyGram),但此举遭到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的阻止,因而终止了该计划。除了面临国际监管,中国国内监管局也正对蚂蚁集团进行更为严密的审查。
在上月,蚂蚁集团的联合创始人马云(Jack Ma)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出现明显裂痕的消息传出后,11月初,被市场寄予厚望、或成为A股有史以来最大IPO的蚂蚁集团,在于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前夕被紧急叫停。
亚洲市场纷纷颁发数字银行牌照
尽管香港和新加坡早就采用了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国际数字支付平台,但它们的本地业务却采用了更加欧洲化的途径,即通过银行和技术运营商共同申请数字银行牌照的战略来进行数字金融的布局。
目前,新加坡计划在今年年底向非银行机构颁发5张数字银行牌照,其中包括2张数字完整许可证(DFB)和3张数字批发银行许可证(DWB)。
数字完整银行许可证的申请者包括:Grab和新电信组成的财团 (其中,Grab占股60%);冬海集团(SEA);雷蛇领投的财团Razer Youth Bank等7位。
其中,由雷蛇领投的财团成员包括昇菘超市、FWD保险、WiFI万能钥匙的母公司LinkSure Global等,此外,也有服务提供商、产品及技术平台向雷蛇提供服务,包括Justco、Quantifeed、Saxo Markets、Real Vision、SkyScanner、SoCash、Turnkey Lender、V-Key及Visa。
而数字批发银行许可证的申请者包括14位:蚂蚁金服 ;字节跳动;奕丰集团(iFast)以及中资的亿联银行和翰德集团组成的财团;盛业资本、辉立资本和Advance AI组成的财团;AMTD、小米、Funding Societies和新加坡能源公司组成的财团等。
根据新加坡金管局6月发布的消息,在共计21位申请者中,有14位已经进入审核的下一阶段。
而香港的数字银行牌照去年年初就已发放。去年3月,渣打、中银香港和众安保险的合资公司获得首批三个牌照。它们有望占据香港银行业总收入的30%,约150亿美元。
由此可见,尽管互联网科技公司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但究其本质,金融业中仍需要银行家,而不是程序员。这也恰巧证明了为何香港的首批数字银行牌照发放对象为三家金融机构,而新加坡的数字银行牌照则面向银行和技术运营商共同开放申请。
美国的“天秤币”计划迟缓
与中国科技公司寻求实现授权不同,美国的科技公司寻求突破的关键点在于,他们渴望从内部开发技术。但是,尽管美国新兴的科技巨头们提出了许多计划,然而目前这些计划都被搁浅或落空。天秤币计划(Libra)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019年6月18日,脸书(Facebook)在其官网正式上线了天秤币计划,却遭到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一致抵抗,因为他们担心该计划可能影响全球货币体系的运作。目前,脸书似乎在全球监管机构的压力下放弃了它的雄心壮志,在今年初的白皮书中,脸书对其计划进行了修改,表示它将首先创建一系列单一货币的稳定币。
目前,脸书正寻求更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今年8月,它宣布与天秤币的Novi钱包高管大卫·马库斯(David Marcus)共同组建一个名为脸书金融(Facebook Financial)的产品,这将包括支付系统。马库斯和他的团队将负责所有付款项目,包括Facebook Pay电子钱包,这个电子钱包既可在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内使用,也将为手机系统ios和安卓开发手机应用程序。
这个电子钱包非常适合在TMT产业中(如社交软件、手机端游戏等领域)引领数字创新。根据脸书的研究发现,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带领下,到2020年底,东南亚将有3.1亿人(约占东南亚消费者的70%)带动数字化经济,比以前的预测早了约五年;而到了2025年,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
尽管脸书金融这一产品的开发令人振奋,但就在9月,天秤币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一直被币圈看作是脸书加密货币项目最初推动者的摩根·贝勒(Morgan Beller)突然宣布辞职。
此外,天秤币的发布日期也似乎遥遥无期。本定于今年上半年发布,但如今,据2020年底已只剩下1个月左右,天秤币却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也许,就像脸书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披露信息中承认的那样,天秤币可能永远不会发布;或者即便发布了,此天秤币也非彼天秤币。
由此可见,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军金融业,并非一件易事,而传统的货币体系格局与金融市场规则,也并非轻易能打破。也许就像当下时兴的一句网络段子所言:“金融监管是你想拥抱就能拥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