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预期增速目标,但由于疫情的反复、外部环境的不友好以及产业链安全的担忧等,中国经济下行面对压力。在疫情仍不明朗的大氛围下,正在如火如荼召开的北京冬奥会,无疑成为舒缓民众对经济忧虑和疫情之下情绪紧绷的一剂良药。
和夏季奥运会一样,冬奥会对国内外很多企业及各大品牌来说也是必争之地,冬奥会赞助已成为一项跨度时间较长的营销方式。
据北京冬奥组委数据显示,本届冬奥会市场可实现的赞助收入,已经超过了以往历届冬奥会的同类数据。有研究机构预计,北京冬奥会转播收入将突破11亿美元,有机会超过平昌冬奥会的9亿美元和索契冬奥会的8亿美元。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当前的测算,北京冬奥会预算将达到收支平衡,在考虑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之后,总体支出规模与申办预算大体相当。
冰雪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
北京冬奥会激活了中国的冰雪经济,让冰雪运动不仅成为一项体育运动,更成为了一个现代产业。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在2020 年至2021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 3900 亿元。预计到2025 年,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 5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过 1.1 万亿元。
冬奥经济效应
眼下,疫情仍在持续,相较于国外放松的防疫政策,中国的疫情“清零政策”亦让经济和舆论面临双重压力。
本周三,日本央行审议委员中村豊明表示,中国对疫情的零容忍政策可能会延长供应链中断和全球通胀压力持续的时间,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在西方多国与中国关系紧张之际,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无疑对内提振了士气,对外发挥了体育外交的功效。北京冬奥会在开幕前、举办中以及后冬奥时代的整个冬奥周期都将带来和创造出相应的“冬奥经济效应”。
中国政府领导人表示,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增加服务社会民生的供给能力,发挥资本在优化民生供给中的关键作用。
目前已知与冬奥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50项。从经济产业效应角度来看,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个催化剂,还是一个试验场,更是一个多产业的未来投资风向标。
滑雪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的滑雪市场分外火爆,新加坡企业高鸿集团(KOP Ltd)主席王芝菁也有同感。2018年,高鸿集团在中国上海破土动工修建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冰雪之星,总投资额高达60亿人民币,选址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总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原本有意配合中国2022年北京冬奥开放,但是因为疫情导致项目延期到2023年才能开放。
虽然“冰雪之星”项目延期开放,但是王芝菁对中国滑雪市场的潜力抱有信心。“中国有习近平政府支持‘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再加上谷爱凌的滑雪运动人气带动,中国的滑雪运动突破三亿人参与,是很容易达到的标杆!”
中国的滑雪氛围的确火爆。她透露,去年12月初她去北京的一个滑雪场,一天已接待了2000人次;当今年2月再去时,同样这个滑雪场的接待人数已到7000人。不过她也提到,因为过于火爆,新年初八去时,已经被撞到了两次。
中国在疫情期间举办冬奥,王芝菁在上海投资,居住近一年,经常需要在国内走动。她对中国的疫情管制严格非常认可,有感于新加坡现在的每天感染数出现上千例,她表示,新加坡不可能像中国这样做,主要是经济考量。新加坡的经济循环,需要靠贸易。中国能做到,不仅是政府强势,而且经济够强大,内需足够支持。“中国能做到这样,非常不容易!必须说,现在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