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在苏州,看中国“智慧转型”

10733
0

 

人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词”,苏州也不例外。

过去几十年,作为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苏州一直是经济转型的先行者。

从“小桥流水人家”的地域小市、资源小市,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以不到中国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2%的GDP、9%的外贸出口,赢得了“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的盛誉……,这是苏州速度缔造的“苏州奇迹”。

在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支点在发挥着价值。而人才引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在苏州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与经济互动的旋律从未停止过,人才是苏州经济成长中最活跃的推动力。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很好。希望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才强市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以人才集聚引领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设立足苏州、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人才天堂”。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对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的评价。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并非华丽仪式,它的背后蕴藏着苏州在吸引人才、激活人才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先进理念。

从“人才数量”到“人才贡献”  

近日,在中国外国专家局举办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十大城市”评选中,苏州从全国353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七,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也是江苏唯一入选的城市。现在每天有1万4000老外在苏州“打卡”上班。

“苏州很好地保留了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城市分为两个区域发展,古今交融……”,这是此次活动的专家评委团队成员雅克•冈先生签字投票时写下的对苏州的一句评价。

在一万多名老外的背后,苏州掏出的是一张漂亮成绩单:“人才总量突破160万,年增长率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高层次人才突破9万人,年增长率连续7年保持20%以上,8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位居地级市首位,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59人,约占全国的13.6%、江苏的48%”。人才贡献率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只要有梦想有才干,这里便是创新的沃土。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为我找到了创业的路径,让我这么快实现创业梦想”。指着一台全球技术领先的智能化高压离心风机,宋波充满激情,他的目标是:要制造世界上最聪明的风机!在五年内实现销售超亿元并力争上市。

2009年,宋波回国参加了首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那一年,他就是和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对接,入驻开发区成立了乘帆公司,致力于离心式气体压缩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如今,他已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成为常熟市创业创新的领军人物。

在位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马桥工业坊的公司车间内,意气风发的宋波和他的团队正在这里抒发着创业的雄心。宋波曾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透平机械领域的研究。尽管待在美国长达十余年,宋波表示,像他这样的技术型人才在美国很难转型为创业人才。而依托常熟的优惠政策,他个人在短短3年内不仅成功转型,还将所创企业发展成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企业。

从“经济重镇”到“人才特区”  

城市的美誉度以及文明、法治、开放程度是人才是否愿意扎根的前提,而城市对人才的呵护与爱惜,在制度创新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人才扎根后能否开出财富之花的必要条件。

人才流动有着自身规律,苏州人认为,要服从产业聚才这个“无形之手”的调配,但政府的“有形之手”不可或缺。以政策为杠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政府可以合理引导人才的流入,实现引才从“顺水推舟”到“有的放矢”。

――2005年,苏州制订了“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苏州市本级给予5万元(人民币,下同)到100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

――2006年,苏州实施“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把引才重点锁定在现代通信、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并放宽了在年龄、户籍、学历等方面的限制。

――2007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每年择优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来苏州创新创业,给予50万元到250万元的安家补贴;根据创业项目的规模和进度,给予100万元到4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免3年租金的工作场所;最高500万元的担保融资贷款、30万元科技保险费补贴、50万元贴息资助等;工业园区、高新区、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区和县市也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2010年以来,苏州又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将引才视野从科技领域推广辐射到社会事业领域,优化升级“姑苏人才计划”,突出打造“1010工程”,今后10年将每年从海外引进10名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尖端人才,100名掌握国际先进技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形成广泛集聚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投入,苏州市县两级每年用于人才引进、培育、激励和工作运行的专项资金不少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今后5年,苏州市仅用于姑苏人才计划的投入,就将不少于30亿元。

2011年10月推出的“海鸥计划”,在苏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林小明看来,最能说明苏州市人才引进工作的转变,是苏州“柔性引才”的延伸。其核心理念是“只要为我所用,可以来去自由”,实施特聘工作证制度,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来苏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品开发。

从2009年起,仲夏七月,总是涌动着一股强劲的“人才流”。据苏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庆华介绍,三年来,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3500多位高层次人才,携带3644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会。截止2012年4月,三届创业周共有512个参会项目落户,这些项目均属于苏州市重点新兴产业,其中国家“千人计划”项目19个、“省双创”项目30个、姑苏领军人才项目40个,直接投资额近40亿元。这批领军型人才提升了苏州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集群效应,新兴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从“引领产业”到“引领城市”  

海归回国创业发展,他们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带回了几项专利、几笔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国际视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陈恒龙,美国特拉华大学博士、博士后。曾在美国帝国化学公司、特拉华大学担任资深研究员。2011年4月,在张家港市乐余镇创办“苏州益茂电动客车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这位从事了20余年电池研究的“海归”博士的梦想,是要造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电动车,开创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的未来。

陈默创办的江苏舒茨测控设备有限公司,也结缘于“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2010年,陈默选择从德国来到常熟创业,目标是利用德国引进的高端气体分析技术,结合中国市场需求,不断钻研与创新,立志研发出高尖端的气体检测分析系统。

当走进苏州优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仿佛置身异国,来来往往的都是金发碧眼的外籍员工。该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春艳介绍说,目前项目在张家港运行的非常顺利,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300多万元,预计今年销售可达1.2亿元。

记者了解到,优晶光电是一家专业从事大尺寸蓝宝石长晶炉的研发制造公司,是中国与乌克兰的合资企业。2010年12月在张家港市凤凰镇创办,注册资本150万美元。目前主打产品——30公斤级蓝宝石长晶炉已经完全成熟。由于拥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优晶光电在国内蓝宝石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其核心人物伊戈尔,2011年也荣获“姑苏人才”获得400万元资助。

“如果没有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我们很难有机会发展事业,现在每年的精英周活动上,我总是邀请在乌克兰的投资者、专家们来张家港考察。”刘春艳笑称自己现在是“精英周”的一位“红娘”。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在苏州重点发展的这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产业战线上,活跃着一批高层次人才,吸引了1500多个团队来苏落户。“纳米丈量园区未来”、“做核酸,到昆山”、“智能电力研究看张家港”……,一批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叠加起苏州的产业新高度。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人才不断引领苏州发展的背后,还活跃着一条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链”。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市已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258家,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650亿元。2011年7月,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在苏州设立后,更进一步加速了创业人才和创投资本的融汇集聚。

实践也给予苏州充足的信心。过去的2011年,苏州GDP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达3000多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1100亿元。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苏州能够在宏观形势特别复杂的2011年难中求进,靠的是人才引领。在蒋宏坤的心中,今天的苏州正在构建一个独特的人才发展体系,以实现人才纷至沓来的战略目标。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

在亚洲国家,新加坡建国后就是依靠发掘人才资源,实施“精英治国、人才立国”战略,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

有别于过去十年的招商引资,中国城市近年将招才引智上升到同样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两者相辅相成。处在经济转型,亦是智慧转型的中国,在这股招才引智的大潮中,不乏有城市由于缺乏引进经验,引进的才智并不是成功的案例。当每个城市都拿出吸引力十足的条件,不排除有些滥竽充数者,这无益是浪费了纳税人的资金。

苏州自2009开始,就启动了以创新创业为主题首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事实证明,经过三年的发展,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平台,感召和指引着海外学子回国创新创业。在记者参加的2012创业周媒体会议上,苏州市与创新、创业、创投相关的各级领导出席严阵以待,让记者看到这个城市对人才渴望的真诚、热忱。记者也了解到,工业区和人力社保局的干部经常牺牲周末时间,专业地做好人才项目的对接及后续服务工作。

透过苏州闪亮的经济表现,记者看到的是整体城市素质。走在经济前列,苏州更有先知先觉,意识到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招才引智的必然要求。

aa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