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媒体发达,信息众多,对广告创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创新呢?您对时下创意互相“抄袭”或“模仿”的趋势有何看法?
媒体只是一个平台,最终做主的还是内容。对于一个创意人来说,接收的资讯更多、更快,要懂得去筛选,因为会有很多垃圾信息,这对原创性肯定也有所影响。有时会看到一些雷同的作品,但是广告是有时效性的,我们需要一直往前看,不断的求进步,永远用谦虚的态度去学,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走在前头。要做一个带领潮流的人。
广告人需要基本的职业操守,或者说,广告人,需要有一定的良知。什么时候可以借用人家的一些东西为你加分,什么时候不可以,自己要有一把衡量的尺子。有时侯标准比较难以界定,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别人看到的可能是你刚好想到的,别人参考的资料可能跟你参考的资料是相同的,所以做出来的作品可能有些似曾相识,但是原封不动的抄袭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广告应该真实的反应产品,还是美化产品?
该真实的时候真实,该美化的时候美化。每个人都喜欢看到美的东西,很多时候产品负责任的被美化是允许的。广告有的时候则要用100%真实的手法,有的时候要加以美化。这要根据广告的手法和产品本身,看广告人的功力、诉求对象和市场来具体实施。至于美化的程度,跟创意人本身的素养和客户的要求有关。
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客户,他们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在我们投放了一系列的广告之后,有人反馈产品出现问题,产品需要全部召回。但是这个客户事先并没有老实地告诉我们产品还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果产品本身有问题,广告打得越好,负面影响就越大。做广告人,有时候不小心就做了人家的帮凶。
广告是经济商品还是一种文化创意?
广告人不是文化人,广告人是很铜臭的。不管是做形象还是做产品销售,作为广告人,首要先认清自己的身份。如果以为自己是艺术家的话,那是行不通的。因为拿了别人的钱,就要把人家的产品卖出去。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考量如何把产品卖掉。至于执行手法如何,则要根据广告人的素养。如果有很好的文化底蕴,自然而然的作品都会呈现出来。
您觉得成功的广告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每年都会评很多奖,也看到很多专门做来赢奖的“飞机稿”。为了要得奖就创造出一个假的广告,这并不是好的作品。虽然有的作品可能不会得奖,但是它改变了消费者的一些习惯,提升了某个品牌的形象,喜欢这个产品及品牌,或者能够把产品重新打造起来,甚至影响了潮流。被客户、诉求消费者接受,会让人记得这个广告,就达到了广告本身的意义和目的,那就是好的广告。
亚洲的家族企业在打造品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创意设计和执行两者之间会发生冲突吗?
很多华人家族企业,还停留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维,以为产品好,就可以忽略包装和打造。其实产品跟人是一样的,如果衣着外表给外界传递错误的想法,就会影响理解内涵和发挥内涵。产品的基本面好,包装是可以给产品加分的。此外,家族企业领导人要做好改变的勇气,这对品牌打造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为客户做策划时,创意构思和执行应该一起考虑,这包括了解客户、产品和品牌定位,知道公司的能力,团队能做到什么,时间、财务预算的考量等等。一个负责任的创意人,即使很年轻,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考量能力。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严明,会限制广告创意的激发吗?
当然会有所限制,执行上的局限会让创意人绑手绑脚,但如果是意识形态的,懂得怎么去规避,创意人反而有更多的空间发挥。我们常说广告人天马行空,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其实很多时候应该还是要think within the box,而不是think out of the box。有很多很多的box。
意思就是说在诸多限制、条规、法律或财政预算限制下,能够发挥得最好,这是优秀的广告人。其实,越多的限制反而不会让创意人乱七八糟的去想东西,有很多局限,有时反而是一件好事。至少在新加坡,你知道有些东西是行不通的。如果你知道道德的尺度只能够到这个位置,那你就不要踩到另外一边去。
你的广告是强调林氏风格,还是要拉近东西方的距离呢?
西方的思维方式,逻辑性比较强,通常他们在构思的时候,会从A到B到C到D,有一个非常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而东方的教育体系、文化背景会让人比较煽情一点,广告创意方面会比较间接。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边的思维差异性会越来越小,大家都在互相的学习,相似性会越来越强。
我并不强调带出个人风格。我就是个典型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受教育,在国外也生活过。我的作品就是把我懂得的、看到的、学习到的,把我对东方、对西方的了解,很自然而然的呈现在我的作品里边。这个风格不是开始由我设定的,而是一个一个作品逐渐做出来的。
新加坡有成为区域广告设计创意中心的可能和优势吗?
过去一二十年,新加坡可以作为东西方沟通的一个桥梁;但是,它现在作为大中华区中心的优势在慢慢减少。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是双语的高才,而许多西方广告人与客户也直接与中国接轨。虽然我们暂时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会逐渐消失掉。
身为新加坡人,我想呼吁大家要更加努力。小国要有大国的情操,小国国民应该看得更远更广。我常说‘有容乃大’,新加坡人如果能够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不怕竞争,我也不怕比较,我只会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就一定能做得更好。各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时候,把心态放开放大,机会反而会增加。
新加坡的广告多以英文版本为主,以后华文版本广告发展的趋势如何?
华文广告的发展在新加坡会比较困难,目前还是以英文为主。假设中文的大环境在新加坡越来越好的话,中文广告一定会强盛的。假设中文的语文环境越来越衰退的话,中文广告是不可能会好起来的。除非整个人口结构改变。如果说要改变这种境况,让华文发展起来,那要看整个国策、教育体系和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很容易受周遭环境影响。坦白说,学华文是出于对自己本身的文化源头的爱好呢,还是因为现在中国经济起飞了,我们不得不迎头赶上。当然,越来越多人会注重华文,但至于懂华文,跟真正的去深层的认识华文是两回事。可能作为一种沟通语言,大家能够泛泛而谈,但真正的对这个文化的热爱,深层的对这个文化的拿捏和认识的人,还是少数的。
你的广告创意灵感来源是什么?如何保持创作的激情?
看书、看电影、看人、跟人接触……自己要有悟性,多想多看。保持一颗童心,对生活抱有热情,不能够因为曾经做过的东西,就觉得没有新鲜感。在广告行业,每天都会碰到新的人、新的事情、新的问题。对未来的不可预知,反而会让你产生很大的动力。
中国银行的广告是否给你们带来更多客户?未来3-5年的公司发展计划是什么?
其实,我们公司现在的中国业务只占10%,大多数客户以西方为主。在一些工作方式和理念上,中国和新加坡还是有所不同的,可能新加坡更适合自己吧。
公司未来发展,没有想过。因为大环境每天都在改变,很难预测到明天发生什么,能够做的就是一直把东西做好。现在除了做一般传统的广告,我们做的更多的是experiential design,结合科技、创意、美学、多媒体,比较有互动性的一些设计和更多跨越领域的合作。这个演变我们在几年前就开始进行了,这是我们以后想要发展的方向。
身为女性,你喜欢购物、喜欢名牌吗?
喜欢呀,我很喜欢购物,我有很多东西都是在网上买的。虽然网上购物有一定的距离感,或货不对版的情形,但是会让人有期待感,有时会更惊喜。如果有能力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消费名牌,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分析:雨后天霁
创意的打造关键是主题。没有明确主题,作品就会模糊不清,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彭文淳导演亲历亲为,与10AM的林少芬、潘树锦及林文斌共同创作的《雨后天霁》(City made from the sky)纪录影片,就是用水来突出新加坡的治国精神。这段影片长达15分钟,在2010年上海世博的新加坡展馆播出。
如何描绘新加坡?新加坡地理狭小,资源匮乏,要展现一座城市国家的特色,这绝对是一个挑战。这个四人团队的构想是,那就让这部片子谈新加坡治水与绿化的成功经验,并通过邀约李光耀资政现身说法自己4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贯穿成为影片的主轴。
原本缺水的弹丸小国,战胜了水的难题,在城市化进程中立身成为第一世界国家。这切了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如水墨凝重的历史天空,在激进的交响乐变奏下,展现出一方城市速变。李资政现身在如肖像般灯光下,徐徐道来治水点滴。当资政的话音转为旁白,轻快音乐的导入和画面切换让人感受不到单一的季节,一个充满活力,与水为乐的城市国家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